最近事情很多。有些事可能自己并不喜欢但还是要做,有些事喜欢但没想好怎么做,有些事光想想都让我畏惧。这些事放在一起,就让我总是处于烦躁恐惧之中。这种状态可不利于做事,因此在这记录一下我的心得,以后再进入这种死循环我就看一看,反思一下自己。
一、对于事情的恐惧
我认为能让自己恐惧的事情一般都不是说一句放轻松就可以克服这种恐惧的。就拿跑步来说,这种恐惧、紧张感是来自多方面的,是很长时间才形成的,根本不是别人或者自己安慰自己一句“没事儿”就真的没事了。这种恐惧如何克服呢?
我的经验有二:
一是不停地提醒自己,恐惧无济于事。害怕体测并不能提升跑步成绩,只是一种内耗。从理论上安慰自己一丢丢。
二是转换到工作的状态,即问题导向性的生活,也就是常听人说的让自己忙起来。我认为光忙起来是不够的,怎么才算忙起来呢?我就必须要补充说明一下我对于忙起来的理解。
忙起来
我会对那些未来的事情产生恐惧不是一天两天的事情了,我相信也不是我一个人的问题。这种恐惧有时会推动我自己对那些事情尽早做准备,这样看也不是坏事。但若是沉溺于这种恐惧中迟迟走不出来也就坏了当下这个大事。因此,我需要思考总结这件事。
对未来的事情产生恐惧基本说明我最近的生活有些无序。
首先,我认为忙起来不是无序的忙,而是让生活有条理。我认为有条理以后就没这么忙了,所以还有些悖论在里面。从我一个大学生的视角看很多“忙死了”,其实就是生活太无序。有可能工作本身很无序,比如辅导员的工作,随时都有可能有新事情发生。也有可能是自己没有花时间让工作变得有序起来(所以我希望自己早晨可以规划一下一天的事情,很遗憾并不总是能做到)。当然,我相信我的思考有一定的局限,毕竟这些经验都来自于自己有限的视角。
工作的状态
再来解释一下我说的工作的状态。我是一个学生,不曾参加工作。我只是还没找到一个更加合适的词汇来表达。
就像“用户态”“内核态”这样的划分一样,生活也应该有“工作态”“休闲态”,这并不是什么新鲜玩意,或者说这是人尽皆知的东西。但,我知道了,却没有做到。
“工作态”就是一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的状态,要求我们理清头绪、理智决定,尽量攻克手头上的问题。这就要求自己理性、稳重、沉稳等等。对应我的生活其实就是学习。我要考研我要写博文,这些事情都是要一点点解决的,非一日之功,总不能让这种恐惧时刻伴随着我,我还怎么去做事情,怎么解决问题。
而“休闲态”我认为就是做自己的事情的状态,玄学一点就是一种认识自己、follow heart的一种状态。坐下来想一想自己真正喜欢什么、想变成什么样、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喜欢什么样的人......就是认识自己的过程。认识自己也有助于认识别人,也能指导自己接下来的生活。
大概我现在的状态就处于休闲态。是这样的状态让我意识到了我的恐惧与紧张,让我反思让我记录,有可能让自己成长。这也是我爱写这些的原因。
二、做不好事情的恐惧
生活的无序只会造成更加无序的生活,我一直这样认为。
近日我的生活就有些无序。我开始记不得最近有些什么事情要做,因此我需要翻看各种消息,然后在通知里面迷失自己。所以我昨天把要做的事抽了出来,列了一个代办清单,生活一下子明朗起来。
所以如果我没有列清单的意识,这种无序的生活不知道会持续多久。
那我作为一个能够使用这种工具的人,为什么不一直坚持使用例如待办清单或者番茄钟这样的工具呢?
理由就是,时间长了有一种机械感。
我现在说番茄钟、代办清单舒服是因为现实的事情让我头痛欲裂,生活的无序性直线上升,我快要坚持不住了,所以使用这些工具一下子有种开闸的感觉,特别爽。但若是一天又一天的列清单,做事情,就感觉生活很没意思。所以偶尔我就想不跟着清单来,偶尔就想释放一下自己的生命,什么都不做或者不按照清单来,有一种叛逆的满足感。
问题就是,可能叛逆着叛逆着,就忘记把生活拉回正轨了。大学之前有老师有家长帮你拉回正轨,骂你两句,人就老实了。但大学没有,你偏了可能就跑远了,也有的人彻底跑偏,拉都拉不回来。
所以,我要允许自己偶尔的不使用番茄钟,不列清单,不去思考最近有什么事情。但也要记录下“放纵的时间”,以及拉回自己的时间。学校事情少的时候可以偶尔不去想最近要忙什么,因为要忙什么完全取决于自己。外部事情有点多的时候就必须整理自己的事情与思绪,才能保证自己不被压垮。
总结
恐惧不利于完成事情,因此我在“工作态”中要学会克服这种恐惧。于是我告诉自己要“问题导向性”地生活,多问自己“接下来要做什么”“接下来要怎么做”,从而积累做事情的信心与成就感。